城市更新,芜湖向南京学什么

近日,芜湖市委书记宁波率队赴南京学习考察城市更新经验,可谓正当其时。南京作为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“优等生”,其成功经验值得芜湖学习。宁波一行本次实地考察的南京红山新城、“国创园”与老门东等项目,各具特色。

其中,红山新城向新破题,通过“退二进三”“腾笼换鸟”,成为产业主阵地、玄武新地标;“国创园”让历史与现代交融,人文与科技并行,由“工业锈带”变身“城市秀带”;

老门东作为历史文化街区,最具南京老城南记忆,打造出多业态融合的开放式博物馆。

除此之外,南京城市更新的成功范例还有许多。例如,水木秦淮艺术公园通过理顺城、河、人及建筑的关系,注入艺术基因,精准匹配青年群体需求,引入潮流店铺等业态,成为“艺术融入日常”的休闲好去处。

玄武湖畔的百子亭让故居变身艺术展厅,建邺区“南湖记忆”主题街区主打活态传承,凭借复古主题和沉浸式体验,成为热门打卡地,等等。

在更新机制上,南京构建了“1+N+X”政策体系,从项目、绩效、资金等方面精准施策,让城市更新从“碎片化”走向“系统化”。

在具体实践中,坚持“面子”“里子”协同更新,不仅注重地上空间的美化,还同步推进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。例如,金川河实施“源厂网河”一体统筹综合治理,江心洲建成污水盾构过江隧道等。

同时,南京高度重视民生,像小行社区将闲置小楼改造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,石榴新村通过“政府统筹+居民参与”的协作机制,实现原地重建,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。

芜湖在城市更新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,如人民城市驿站建设项目成为城市功能完善类典型案例,推出“百年历史建筑复活”计划,将老船厂改造成为“文旅会客厅”等。

不过,也面临一些挑战。比如,老城区可能存在基础设施老化、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有待加强、城市更新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仍需提升等问题。

基于南京的经验和芜湖的现状,芜湖可从完善更新机制、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、精准定位业态布局等方面推进城市更新。

具体而言,芜湖可借鉴南京“1+N+X”政策体系,结合自身实际,制定一套完善的城市更新政策法规和行动计划,明确项目管理、绩效评价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,加强部门协同,形成系统推进城市更新的工作格局。

继续深化“百年历史建筑复活”计划,像南京颐和路街区那样,采取“留、改、拆、加”方针,不仅要保护好历史建筑风貌,还要合理植入新业态,如在老建筑周边设置文化创意小店、小型博物馆等,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。

学习南京地上地下协同更新的做法,全面排查城市基础设施风险隐患,加快城市燃气、供水等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,推进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城市韧性和应急保障能力。

在城市更新项目中,充分征求居民意见,建立居民参与机制。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,可参照石榴新村的做法,召开居民议事会,根据居民需求设计户型、配置设施,打造居民满意的宜居环境。同时,利用存量空间,增加普惠托育、养老服务等民生设施供给。

此外,芜湖可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人群需求,精准规划商业业态。如在滨江区域,可打造类似水木秦淮的文旅休闲业态;在高校周边,围绕学生群体需求,发展文化创意、特色餐饮等,激发城市经济活力。
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城市更新是一项长期工程,芜湖应认真学习并借鉴南京经验,突出自身特色,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,久久为功,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,让城市更有温度,让人民生活更美好。